11月16日上午,2014年的“哲学前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郝苑应邀参加论坛并做专家发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21世纪的哲学能做什么?”,该论坛由北京市哲学会主办,韩震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的胡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江怡教授、北京行政学院的袁吉富教授等专家学者也在会议上就各自的专业做了精彩的发言。
胡军教授就“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哲学对思想体系的明确系统精细的论证历来不够重视,此种思想特点现在似乎仍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哲学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回到哲学问题本身的讨论,并且随时注意理性思辨的方法论的严格意义的使用。中国哲学要警惕自己的思想不能轻易地跟着圣人走,跟着经典走,更不要跟着所谓的权威走。哲学问题的解决与否,只能跟着思想的论证走,做系统的明确的论证,以自己的理性来思考如何解决我们社会面临的种种文化问题。胡军教授相信,这样的看法会有利于中国现代哲学的进步与发展,也会有益于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江怡教授对当代外国哲学的最新发展做了概览,在他看来,当今的世界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然而,在这种多元化的哲学格局中,哲学家们仍然关心的是一些共同的哲学问题,这些共同的哲学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政治哲学在当代的复兴。第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成为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热点。第三,包括生物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引发了哲学对人类的各种属性的重新思考。第四,各种哲学传统之间的互动交流,已经成为当今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潮流。江怡教授断言,21世纪的西方哲学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哲学范式,这就是把传统融入现代之中,一方面试图从哲学传统中寻找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从当代科学发展中寻找新的生长点。
哲学所的郝苑副研究员以历史认识论为切入点,对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郝苑认为,在尼采的视角主义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等欧陆哲学的影响下,历史认识论结合历史的语境,考察了科学客观性的概念的历史建构过程。历史认识论加深了人们对科学实践的复杂性的理解,并为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历史认识论力图将认识论的核心概念置于整个观念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语境之中,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别具一格地揭示出认识论研究所蕴含的伦理学的维度。可见,科学哲学不仅受益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受益于分析哲学的新突破,而且还可以从欧陆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思想传统中找到新的问题与新的思路。对于科学哲学来说,“还有无数朝霞尚未点亮我们的天空”。
论坛报告者的主题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与犀利的评议,其中不乏颇具启发的对话与论辩,论坛最后在愉快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