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哲学研究所
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 研究所 > 哲学研究所 > 学术交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凯发官网入口




主体与自我

                                 ——记北京大学纪念胡塞尔诞辰150周年哲学讨论会 

  2009418在北京大学勺园举行了以主体与自我为主题的纪念胡塞尔诞辰150周年哲学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现象学中心主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共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这是中国现象学界一次高水平的盛会。会议上午900开始,1730结束,为期一天。北京社科院哲学所王双洪博士、孙伟博士和王玉峰博士应邀参加会议。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是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以面向事情本身为口号,以现象学还愿本质直观为手段,试图最终把握那些在意识中自明的现象,从而使现象学成为一门严格的描述性科学,并且以此为其他科学奠定基础。

  对于胡塞尔而言,所谓的事情本身不是一般所谓客观存在的对象,而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胡塞尔认为,这种现象对于意识而言由于是直接被给与的,所以它也是自明的。因此现象学不需要解释,它是一种可以直观的和加以描述的科学。由于现象学把握的是自明的”“现象,所以它本身也就是一门最严格的科学,其他科学,包括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等也都必须以现象学为基础才能获得其科学的性质。

  胡塞尔的现象学影响深远,受他影响的著名哲学家有海德格尔,迦达默尔,德里达,保罗·利科等人。可是,由于这些人对事情本身自明的现象的理解非常不同,所以他们的现象学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一般把胡塞尔本人的现象学称为狭义的现象学,而广义的现象学则指受胡塞尔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那些哲学思潮。 

  这次会议共有四场报告,分别是:

北京大学程炼教授:胡塞尔论自我,主持人:陈嘉映教授,评议人:孙永平教授;

中山大学倪梁康教授:思考自我的两种方式,主持人:赵敦华教授,评议人:张祥龙教授;

北京大学吴增定教授:回到事情本身?——略述胡塞尔自我概念的演进,主持人:张志伟教授,评议人:李猛教授;

清华大学王路教授:读不懂的存在起源——与中译本《逻辑研究》商榷,主持人:韩水法教授,评议人:靳希平教授。 

  程炼教授在胡塞尔论自我这场报告中对胡塞尔的自我概念作了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批判性剖析。程炼教授首先分析了西方哲学史上几种有代表性的自我观,比如笛卡尔把自我看作是一个实体,而休谟则否认自我存在,洛克的自我则是笛卡尔和洛克的折衷,对于康德而言,自我是一个先验主体(transcendental subject)。接下来,程炼教授又分析了胡塞尔的自我观,并且分析了主观性悖论。所谓主观性悖论就是我既是对于世界的一个主体,同时又是世界中的一个对象。最后是结论部分,在程炼教授看来,胡塞尔的自我如同一个设计的非常精巧的艺术品,但是它是否存在则值得怀疑。孙永平教授对这个报告作了非常精彩的评论,也点破了程炼教授对现象学的某种轻视 

  倪梁康教授在思考自我的两种方式这场报告中主要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来把握胡塞尔的自我。所谓自我的横向结构就是自我的一种静态的、横截面的结构,而纵向结构则是指一种动态的、发生的结构。倪梁康教授详细地分析了自我的这两种结构及这两种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且,倪梁康教授这个报告的新颖之处在于他把佛教的唯识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了某种对比,认为二者之间是殊途同归的。张祥龙教授在评议中比较赞成这种看法,不过在讨论中靳希平教授和程炼教授则表示疑问。在靳希平教授看来,胡塞尔本人没有读过唯识学,而且唯识学和现象学的出发点,以及它们要解决的问题都非常不一样,因此他对于这种类比是否适当表示质疑。 

  吴增定教授在回到事情本身?——略述胡塞尔自我概念的演进这场报告中对胡塞尔的回到事情本身原则和自我概念之间的张力作了一种详细的分析。在吴增定教授看来,现象学的原则是回到事情本身,因此在《逻辑研究》阶段,胡塞尔并不承认自我事情本身,因为自我并不是自身被给与的自明的现象。但是,随着对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的深入,胡塞尔逐渐地改变了对自我的这种看法。在《观念(一)》中胡塞尔开始肯定先验自我事情本身,在《笛卡尔式的沉思》和《经验与判断》中进一步追溯为作为人格、习惯和单子的自我。但是,由于每个自我都有一个前自我或不自明的东西,这样,胡塞尔为了回到事情本身便不断地后退,把自我推进到历史和文明的维度。这是其晚年《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的工作。在吴增定教授看来,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颇具有悖谬意味的是,为了回到事情本身他不得不承认先验自我的存在,可是他最终却发现每一个先验自我都不是事情本身。如果把自我比作人体,把影子比作前自我,那么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就像是一个人在不断追逐自己影子的游戏。李猛教授最后作了非常到位的评价。 

  王路教授在读不懂的存在起源——与中译本《逻辑研究》商榷这个报告中,对《逻辑研究》中译本的一些翻译作了批评,认为有些地方的存在应该翻译为,否则难以理解。王路教授一直主张应该把西方哲学的基本术语to onta /ousia/ sein/ being翻译成而不是存在,这可能跟他对哲学的基本理解有关,在他看来这些术语在西方哲学中首先是一个系词。在评议中,靳希平教授指出,仅就王路在文章中列出的几处来看,翻译为比翻译为存在更合适。作为《逻辑研究》中译本的倪梁康教授做出了解释,凡是名词的地方他统一翻译成存在,凡是动词他则翻译为。赵敦华教授对王路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看法,赵老师认为倪梁康教授的翻译是准确的,翻译成存在能够理解。李猛教授对王路教授把西方的being问题看成是系词的观点表示反对,在李猛教授看来,to onta ,ousia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表示存在的意思是非常明显的,哲学问题它一开始并不是什么语言学问题。 

  大会1730圆满结束。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之所以要举行一个纪念胡塞尔诞辰的学术研讨会,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胡塞尔是一位哲学家,也就是一位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生命的人。无论他的自我是不是事情本身,也无论他的现象学最终是不是一场追逐自己影子的游戏或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面向事情本身的那份执著始终都令人肃然起敬,也正是这种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才促使人类逐渐地摆脱愚昧,走向文明。

  会议批评始终充满着激烈地讨论和学术批评,无论是批评者还是受批评者,基本上都维持着一种客观的学术评判的态度,即就学术而学术。只要你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你一定会以这种客观的态度对待任何一项研究,无论他是谁的研究。

  这次大会的成功举行也离不开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尚新建教授,以及现象学中心主任靳希平教授的精心准备和出色的组织工作,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此次现象学会议,不仅使与会者经历了一次高水平的学术洗礼,而且使人深深地感觉到,优秀的科研水平,与科研团队领导者的包容大度,与优秀的科研团队中的每个人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坦诚善意的学术交流,追求真理的学术批评是分不开的。 

  (王玉峰,200942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