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哲学研究所
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 研究所 > 哲学研究所 > 学术交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凯发官网入口


“西方哲学是否是一种人道主义?”

记北京市社科院首届“人文论坛”

 

 

孙伟

 

 

200963应北京市社科院哲学所所长杜丽燕教授的邀请,美国匹兹堡杜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汤姆·罗克摩尔(tom rockmore)教授正式开讲由文学所、历史所、哲学所、满学所、社会学所共同主办的首届“人文论坛”。此论坛取名“人文”,既有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意蕴,也有人文学科的内涵。

        罗克摩尔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西方哲学是否是一种人道主义?抑或人道主义和哲学的社会关联”is western philosophy humanist? or humanism and the social relevance of philosophy”)。在这片精彩的报告里,罗克摩尔教授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1)西方视角中的人道主义和哲学的诸种形式;(2)人道主义与现代主体;(3)关于现代哲学的主体;(4)海德格尔、纳粹以及法国的反人道主义;(5)西方哲学是否是一种人道主义?

        在第一部分,罗克摩尔教授从《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的经典定义出发,强调人道主义本身是一种对基督教教条的反叛,而它本身是一种重视人类本身而不是神化的或超自然的事物的理性思想系统。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对人的关注,成为了法国哲学的一条中心线索,而这一线索最早开始于蒙田。

        在第二部分,罗克摩尔教授首先指出古希腊哲学虽然一开始关注于宇宙论的问题,但后来就转向了人类本身。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形成了关于人类的理论。苏格拉底是隐含地指出这一问题,然而,他的伟大后继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指出这一问题。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形式的研究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导向了主体的理论。然而,对人类本身的人道主义的关注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前后发生了剧烈变动。早期的前现代人道主义与后期的现代人道主义的观点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别,后期人道主义通过拒斥基督教关于主体的概念而得以发展。十七世纪的西方思想家,如笛卡尔,洛克,莱布尼兹甚至斯宾诺莎,都依赖于上帝来论证知识。然而这种趋势后来就消失了,康德开始将哲学分离出神学,理性分离出信仰。这一分离过程也受到了宗教本身发展的影响。马丁路德通过意识的自由而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性,而康德虽然坚持普遍化的道德标准,但每个个体都可基于自己本身的背景来决定行动与否。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很明显是一个路德主义者。通过诉诸于意识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凌驾于盲目的顺从之上,路德就解放了理性。通过将哲学从宗教教条中,他就将世俗理性指涉为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之类似,康德则明显地将信仰抛在一边而拥抱理性,这就不仅改变了西方哲学的一般路径,而且也决定了西方哲学之所以能被称作人道主义的缘由。

        在第三部分,罗克摩尔首先指出近代哲学开启了主体这一人道主义的中心概念。这一过程相当复杂,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解决宗教问题到用世俗的方式解决知识问题,也就是从宗教性主体到认识论主体的转变。笛卡尔将主体看作“我思”的观点经常被认作是现代哲学传统的起点。然而,笛卡尔并没有清楚地与他的前辈决裂。他仍然非常依赖早期的思想家如奥古斯丁来构建“我思”的概念。笛卡尔力图将知识论这一理论与对人类情感(也就是人类主体)的实践研究结合在一起。后来的近代哲学也从不同侧面发展了笛卡尔的主体论。康德也重述了笛卡尔关于主体的两个方面的观点。他采取了反人类学的路径来研究知识,然而却保留了早期对人类学的兴趣。对康德来说,人类完全脱离外部的影响,因此能够用一种完全理性的方式来决定行动的原则。

        在第四部分,罗克摩尔教授讲到近代西方哲学塑造主体理论的努力迅速引起了反人道主义的反应。除了杜威以外,分析哲学家们和实用主义哲学家们都对主体漠不关心。海德格尔和受其影响的法国后现代思想家们都经常对人道主义和知识论或主体抱有敌意。海德格尔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是复杂的。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他对纳粹的热情分开,因为他的哲学会导致纳粹主义,而纳粹主义也进而影响他的哲学。他与人道主义的联系包含了这样一些因素,如作为存在线索的主体理论,他的观点与哲学人类学的关联,他对纳粹主义的奉献等等。萨特是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他从始至终的主要观点就是关于人类主题的概念,包括了笛卡尔对人类自由的界定。在战后,萨特开始关注海德格尔关于人类现实的概念。萨特拒斥了传统形式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往往将人类自身当作目的;萨特支持将人类看作长久的外在于自身的事物,这种外在性导致了他自身的存在。海德格尔也通过存在的概念来拒斥人道主义。海德格尔批评萨特将他的理论误读为存在主义和用哲学人类学的方式来解读存在。海德格尔宣称一种更新、更深入的存在人道主义,这就是他所描述的“从靠近存在的地方来思考人的人性的人道主义。”他的这一主张存在的问题是明显的,特别是当他在二战中宣誓效忠希特勒,而且在这之后他明确地对纳粹主义感兴趣。

        在第五部分,也就是论文的最后,罗克摩尔教授总结了自己的观点。西方哲学是否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认为只有当西方哲学从人类的角度关注主体概念的时候,才可以被称为人道主义;而当西方哲学悬置主体,或从外在于人的角度(包括著名的上帝之眼的视角)来考虑时,它就很难被称作人道主义。我们要将人类看作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主体,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近代哲学有关主体的概念是对人道主义的重要哲学贡献。

        此次“人文论坛”的举办获得了极大成功,院内专家学者纷纷踊跃参加。许传玺副院长亲自为论坛致开幕辞,对罗克摩尔教授的到访表示欢迎。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哲老师全程翻译了罗克摩尔教授的演讲,颇为辛苦。演讲结束后,院内专家学者针对报告提出了很多问题,罗克摩尔教授也认真地一一解答,彼此展开了一场生动活泼的学术对话。论坛最后在愉快的掌声中闭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