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应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scwp)副主席陈素芬教授(sor-hoon tan,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主任)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哲学系justin tiwald教授的共同邀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孙伟博士,被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接纳为正式会员。
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的“正式会员”(regular membership)资格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申请者的博士论文要用英文写成,必须是探讨中国哲学或中西比较哲学相关问题,而且还要发表过关于这一方面有较大影响力的文章。孙伟博士2008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是the problems of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xunzi’s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战国晚期儒家思想问题及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建》)。进入本院后,作为中国哲学研究骨干参加本院重点课题“中国人文精神的构建”的研究,并成为子项目负责人。
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iscwp)成立于2002年。它是一个在国际学术界发挥作用的非赢利的和独立的哲学学会。学会致力于以下学术目标:(1)促进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2)为世界各个地区有志于这种研究的哲学家们提供学术交往、思想及信息交流的便利,完全不考虑这些哲学家们的种族来源、教育背景和方法倾向;(3)为中西哲学家们之间的互相切磋和共同的哲学努力提供渠道。
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除了组织每年一次的国际年会外,每年还在世界各地组织召开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比如2008年8月份在韩国首尔参与了“世界哲学大会”,并召开了题为“跨文化理解与阐释的哲学基础”的圆桌会议。2008年12月在美国费城组织召开了美国哲学协会(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apa)东部年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韩非子”。2009年6月在中国北京举办了题为“当代形而上学与古典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强调(但不限于)中国哲学与西方主流哲学(广义理解下的分析传统和大陆传统)之间的建设性交锋-交融(constructive engagement);强调这种比较研究对于当代哲学发展、相关资源的积极反映和响应、两者之间藉此相互促进提高等﹔通过上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途径,既致力于对于中国哲学研究和西方哲学研究做出贡献、而也致力于对作为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哲学发展做出贡献。学会也强调,中国大陆是中国哲学发源地,一定要重视中国大陆与西方哲学界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并努力开辟适当的渠道,建立有效的学术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