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凯发官网入口
-
王林生
-
汉族,山东莘县人。
-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后。
-
现为文化研究所/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创意城市、文化产业。
-
联系邮箱:wanglinsheng709@163.com
参与项目
-
“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竞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分报告作者之一)。
-
“创意产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及重要标准研究”(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作者之一)。
-
“北京文化科技商务旅游一体化融合创新发展研究”(北京市宣统筹课题,作者之一)。
-
“现代化进程中北京城市文化的‘范式’转换“(博士后基金项目,主持)
-
“互联网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委办局,主持)
-
“当代影视艺术中的暴力影像批判及其意识形态构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
参与编写书刊
-
《文化研究的未来》,劳伦斯·格罗斯伯格著,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
《图像与观者——约翰·伯格的艺术理论及意义》,专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
-
《文化北京——搭建要素配置的最优平台》,合著,新华出版社,2015年。
-
《动漫创意产业概论》,副主编、作者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
《北京:走向世界城市》,作者之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研究》,作者之一,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
《娱乐时代:当代中国文化百态》,作者之一,群言出版社,2013年。
-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2年、2013年······2016年),作者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2年、2013年·······2016年),作者之一,人民出版社。
发表论文
◆创意城市、文化产业研究
-
《媒体融合视域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秩序失范与行业治理——以50个全国首案为分析对象》,《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创意产业》2020年3期全文转载。
-
《互联网文化消费的模式创新及发展趋势》,《深圳大学学报》2018年06期。《新华文摘》2019年第9期摘要转载。
-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民族地区文化资本的创意性生产研究》,《学术论坛》2019年第3期。
-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深圳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
《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
-
《当前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突破口和政策着力点》,《学术探索》201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10期摘要转载。
-
《互联网时代网红经济的产业要素与特征——以tfboys为例》,《文化产业导刊》2017年第4期。
-
《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第2期。
-
《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道德失范与伦理构建》,《同济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14期数字版全文转载。
-
《对位性原则视角下城市文化同质化现象的内在机理及其反思》,《上海城市管理》2017年第3期。
-
《互联网文化产业技术伦理缺失》,《前线》2016年第12期。
-
《文化多样性:创意城市的价值理念、测度与启示》,《福建论坛》2016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9期数字版全文转载。
-
《“互联网 ”理念的时代语境及内涵特征》,《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
《“互联网 ”“双创”运动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2015-2016年人文北京研究综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
《“互联网 ”推动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4月
-
《景观文化:现代都市发展的新视点与着力点》,《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8期。中共中央党校主编《党政干部参考》2016年第9期转载。
-
《网红经济是“男色经济”的升级换代》,《文化产业导刊》2016年第4期。
-
《文化是维系城市街区发展的命脉》,《北京文化创意》2016年第4期。
-
《在创新中盘活传统资源——对我国发展动漫产业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11日
-
《文化商务融合推动街区的复兴与更新——以北京前门大街为例》,《城市观察》2016年第4期
-
《众筹出版:加强优质要素的配置与整合》,《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2期
-
《公共休闲如何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文化产业前沿》2016年第1期
-
《2015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文化学篇》,《北京日报》2015年12月。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
《文化科技融合须开放心态》,《经济日报》2015年12月
-
《城市的节庆经济学》,《中国经营报》2015年9月
-
《城市”涂鸦墙“何去何从》,《中国经营报》2015年7月
-
《城市的色彩》,《中国经营报》2015年6月
-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北京文化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
《“互联网 ”和“双创”时代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2014—2015年人文北京研究综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
《“范式”转换:城市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范畴》,《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
《街头的“表演”》,《北京文化创意》2015年第4期
-
《从水晶石视觉创意看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前沿》2015年第1期
-
《文化的“抛离”与“回归”——文化在北京城市发展中地位的转变化》,《城市》2015年第2期
-
《北京面向创意都市的发展转型及其阶段性特征 》,《城市学刊》2015年第1期
-
《北京创意文化都市的空间特征与塑造》,《前线》2015年第1期
-
《新闻客户端运营的现状、特征与趋势》,《文化产业导刊》2014年第12期
-
《把“提升文化影响力”当成系统性工程予以实施》,《科技专家论大兴•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专题》2014年第5期
-
《“文化城市”理念的历史语境及理论内涵》,《城市问题》201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
-
《“双轮驱动”与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现况分析》,《北京文化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
-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公共图书馆》2014年第3期
-
《先进文化之都的多元性内涵》,《当代北京研究》2014年第3期
-
《动漫节庆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以日本东京为例》,《同济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
《伦敦城市创意文化发展“三步走”战略的内涵分析》,《福建论坛》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创意产业》2014年第1期摘要转载。
-
《利润“捆绑”法则——<中国好声音>产业模式分析》,《文化产业导刊》2013年第8期
-
《贵阳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发展分析》,《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
-
《北京世界城市与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研究综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二作者)
◆艺术、文化理论研究
-
《互联网的密谋:尬文化的产生及其业态拓展》,《上海文化》2018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9年第5期全文转载。
-
《重构现代性——评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来》》,《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12期。
-
《期待青春偶像回到年轻演员的轨道》,《文汇报》2017年8月8日
-
《<观看之道>与约翰·伯格的艺术史观》,《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4期
-
《论90后的文化主场与底色》,《新产经》2017年第2期
-
《拟像:创意的形式与消费的时尚》,《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
《文化消费逻辑中的拟像》,《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2期
-
《“解释——接受反应批评范式”的出场和生成》,《艺术评论》2016年第1期
-
《图像观看批评范式的历史性出场及其理论构成》,《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
《论复制技术对“作者—图像”关系的消解》,《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
《封面男星,媒介消费中的身体实践》,《北京青年研究》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
《“诗性意义”的读者维度——马利坦文艺观念探析》,《云梦学刊》2015年第1期
-
《互动与对话:信息共享时代的核心理念》,《青年记者》2014年第10期
-
《创意经济视角下景观影像的三大特征》,《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
-
《“情欲”的身体: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视角》,《云梦学刊》2013年第5期
-
《“最语境化”的文化研究》,《人民日报》2013年4月16日。
-
《媒介话语生产中的身份认同——以“杭州飙车案”为例》,《南国传播》2012年第11期
-
《姚斯批判阿多诺:为何,并如何?》,《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
-
《“期待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理论界》2011年第3期
-
《从语境到存在基础——关于中国“文学终结”讨论的三大焦点》,《文化中国》2010年第2期(加拿大期刊)。
-
《媒介景观中的“众声喧哗”——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个案》,《粤海风》2010年第3期
-
《“对话”的意义——对〈长途〉的解释学解读》,《语文学刊》2010年第8期
-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