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下午,“满学工作坊”(第五期)在我院6层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工作坊”邀请的主讲人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季永海教授,主题为:“北京话中的满语借词研究”。
“工作坊”第一个环节是主题报告。季永海教授首先回顾了北京话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历程,指出“南城”作为北京话的发源地从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同时提出“南城”和“北城”的北京话并未完成最终的合流,至今仍存有相当的差异。接下来季教授通过分析清代北京城的旗民二元居住格局,认为清朝统治者的政策不可能真正做到将旗民完全隔绝开来,反而是在旗人与民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了语言的交融,但是满语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显然更多地是受到汉语的影响。至于汉语所受到满语的影响则不宜估计过高,进而季教授又对近些年某些学者过分夸大现代北京话中满语借词的数量给予了批评,并通过大量实例举证,这些所谓的满语借词其实早在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杂剧、“三言二拍”等文学作品中即已出现,一些研究者不了解传统文化,也不精通满语,故而出现了主观的臆断。其后,季永海教授通过严格审慎地考辨,指出至今北京话中仍在使用的满语借词,数量已相当有限,只是涉及到一些地名和物品的名称,至于动词和形容词等谓词则更属罕见。此外,季教授还介绍了北京话的轻声和儿化现象、不同语言之间的语音偶合等问题。
“工作坊”第二个环节,针对季永海先生的报告以及相关著作,晓春副研究员、戴光宇博士、关笑晶博士、王桂东博士等分别发言。讨论主题包括:元代时蒙古语对北京话的影响、北京话的轻声和儿化现象、北京地区庙宇的满文碑刻、东北地区的满语遗存、东北方言同北京话两者间满语借词的渊源与差异等。
此次工作坊由满学所常越男所长主持。本所哈斯巴根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对北京话的形成与发展演变,鲜卑语、女真语及蒙古语对包括北京话在内的北方方言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持续近三个小时的学术研讨,内容紧凑,信息量大,交流热烈,实现了在满学研究领域“以老带新”的初衷,全所科研人员均从中获益良多。
满学所
201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