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历史研究所
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 研究所 > 历史研究所 > 研究成果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凯发官网入口

2007年历史所科研任务较重,从科研课题状况来说,基本情况如下:

一、院重点课题7

1、北京重要历史人物评价(项目负责人王岗研究员)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对金海陵王等三位重要历史人物加以评价,重点则是在他们对北京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三位帝王虽然分别处在三个不同的朝代,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从别人(也是他们自己的亲人)手中夺得的皇位。金海陵王弑杀了金熙宗,元世祖打败了幼弟阿里不哥,明成祖赶走了侄儿建文帝。由此,他们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但是,他们又都是颇有作为的帝王,许多重要的举措又使他们得到了好评。这种贬抑与褒扬之间的矛盾,是本课题较为难于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2、北京专史集成(项目负责人王岗研究员)

  本选题是北京专史研究的系列研究,该课题可以对特定领域中的学术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就目前学术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专业化的趋势发展,例如,在历史研究中,就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大类,而每一类之下,又可划分成更加专门的学科细类,如经济史类之下,又可分为农业经济史、手工业经济史、商业经济史等。农业经济史类之下,还可再分为农业水利史、自然灾害史等。另一方面,则是向综合化的趋势发展,也即是说,对某些专门史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学科的协作。仍以对经济史的研究为例,既要有历史基础知识,又要有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经济学知识,等等。北京专史集成,就是包含了以上两个学术发展趋势在内的科研项目。

3、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项目负责人袁熹研究员)

近代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最先转变了济贫理念,采取“以教代养”,致力于提高贫民谋生能力的救贫方式。北京官绅善士、社会团体纷纷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慈善家,发起兴办了许多重要的慈善和公益活动,对救助贫弱,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支持了北京城市近代化的发展。
   
恤贫济困在现今社会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以及北京慈善事业发展的脉络;研究民众参与的动力与实践,以及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揭示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改善社会风气都具有现实意义。项目负责人袁熹长期从事北京史研究,发表有丰富的前期成果,有条件和能力完成课题项目。

4、近代以来中国民间教门治理对策研究(项目负责人郑永华副研究员)

本课题拟运用越轨社会学的理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为重点,从社会控制与治理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近代以来各个时期治理民间教门对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分析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了解治理对策对民间教门活动方式和教义发展的影响,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来把握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将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原则,努力实现历史与现实、文献考证与理论探讨的紧密结合。课题还将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民间教门治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这也是本课题的难点所在。本课题跨越清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阶段,是一项基础理论与对策探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这种长时段的系统梳理,在历史研究中还是第一次,因而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同时,详细梳理一个半世纪以来治理民间教门的对策,将能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揭示其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党和政府准确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间教门问题,为新时期制定民间教门治理政策和措施提供切合国情的历史借鉴和理论思考,提高我们党在这一问题上的执政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5、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学思潮研究(项目负责人章永俊)

该项目主要是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学思潮的系统研究。

从嘉道社会与世界的变动中论说边疆史地学的产生与特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即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关于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学研究,前辈时贤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已有成果以个案研究较为充分,有些著作和文章对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学的时代特点、世界史意识以及学风特征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说明,但从整体上看,从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总体研究尚显薄弱,有待进一步挖掘。应该看到,把鸦片战争前后的边疆史地学研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来研究,在当前是亟待加强的重要课题。将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学研究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放在全球历史变化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从而在深层次上,理解边疆史地学的发生与思潮形成、边疆史地学的时代特征,等等,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这些正是本课题需要着力探索的地方。

6、清代京师南城政治文化研究(项目负责人赵雅丽副研究员)

本课题从历史学和政治学结合的新视角,考察清代京师南城社会群体的各种政治关系、个体人物政治理想、政治诉求、政治实践活动和政治选择如何凝结为一种政治文化,影响君主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影响晚清政治体系运作方式及政治文化演变轨迹,从而对清代京师南城政治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7、北京地名发展史(项目负责人孙冬虎研究员)

本课题立足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系统阐述北京地名产生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相关的社会背景以及地名的地理分布、语言属性、民族特征,提升北京地名研究的学术品位;发掘地名当中包含的有关历史、地理、语言、民族、社会的大量信息,为历史地理学提供充分的证据和线索,进而推动学科建设,拓宽北京专门史的研究领域。

 

二、市、国家级课题2

1、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典志·京师志》(项目负责人吴建雍研究员)

该项目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典志类项目,属于国家重点项目。清史纂修是建国以来我国最大的学术文化工程。《典志·京师志》是从典章制度方面对清代北京的专门研究。

2、北京社科规划十一五重点项目《北京历史灾害研究》(项目负责人于德源研究员)

该项目是对北京历史灾害的系统研究,包括对北京历史灾害的发生规律、防治办法、对环境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的综合研究,该课题对于总结历史经验,为我们今天北京自然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院一般课题5

1、清代王公秉政与统军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宝臣研究员)

该课题是对清代王公在政治和军事上角色的系统探讨,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清代王公制度。

2、工程因素对北京历史时期水环境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吴文涛副研究员)

本课题将探究北京历史上重大水利工程对北京水环境的影响,诸如开凿通惠河及永定河筑堤,阐述工程性因素对于水体整体环境的深远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历史时期重大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的反思,正确把握人类改造自然的深度与力度,

3、北京山区寺庙的历史变迁、地理分布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何岩巍)

该课题是在对北京山区的各类文物古迹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山区寺庙进行研究,以便总结、归纳出山区寺庙在历史变迁、地理分布及社会功能方面的特点。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寺庙在前近代社会民众实际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不仅对当前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大有裨益,尤其对于北京民俗旅游的文化阐释很有帮助。

4、唐安史之乱以前幽州地域社会研究(项目负责人许辉)

该课题是对唐代幽州(今北京地区)在安史之乱以前的社会状况研究。

5、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之研究(项目负责人张雅晶副研究员)

以上课题都是2007年年底结项。

 

三、延续的院重点课题1

1、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研究(项目负责人刘仲华副研究员)

翁方纲,清代著名学者,1733年生,1818年逝世,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书法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长于考证金石,富藏书,对书画、金石、谱录、诗词等艺,靡不精审,其书法尤名震一时。对于翁方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挖掘他在诗学、经学、史学、金石学、目录学、书法学等方面的学术成就,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清代乾嘉学风的具体内涵和形成原因,同时也有助于弘扬北京历史文化。该项目2006年立项,2008年结项,成果为30万字的专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