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至3日,第二届“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宁夏固原市宁夏师范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师范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古都学会、宁夏古村落研究中心、宁夏师范学院固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周航副院长带领历史所王岗、刘仲华、吴文涛等十一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开幕式的致辞中,周航副院长首先对宁夏社科院和固原师范学院为此次会议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为他们的出色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在我院确立的科研课题中,包括了为配合抢救性保护古村落工作的相关专题研究。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历史文脉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及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近年来我院关注、研究的重点。北京与宁夏虽然地隔遥远,区域背景和发展目标也不尽相同,但在历史上同属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界区域,人口迁徙频繁,多种文化元素交流、融合度高,体现在村落发展和变迁轨迹上的规律性和差异性特征都十分明显。他指出,这次会议室是两地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相互比较,彼此借鉴。通过这次会议搭建起来的跨地域的学术平台,能够凝聚更多、更广泛领域的学者专家,来共同关注古村落保护与利用问题。
上午的大会发言由历史所前任所长王岗研究员主持,历史所的刘仲华副所长与孙冬虎研究员进行了大会的主题发言。刘仲华的发言题目是“‘眼光向下’的古村镇研究及其意蕴”。在发言中,他强调了古村镇研究对大众史、地方史、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意义。他指出,当前,古村镇的研究方兴未艾。古村镇这座资源宝库,绝不是历史研究的“边角废料”和“剩余的历史”,而是传统国家政教体系在不同区域“落地生根”,国家及其权力关系在地方的投影和存在,是“呈现中国历史演进脉络和特质的细微所在”。研究古村镇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存续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冬虎以“桑干河流域辽代山水城镇三探”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本篇论文是一篇严禁的史地考证论文,孙冬虎研究了辽圣宗遇害之地祥古山、契丹与后唐征战之地武州阳城、洼只城与蔚州定安县地望问题。通过扎实的考证并结合今天地形图,将学界没有定论的三地所在考证清晰明确。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中,本所其他同事分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吴文涛、靳宝就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古城、古村落分类及形成年代进行了考察。吴文涛认为永定河流域的历史聚落可分为古都城、重要行政单位治所、古城堡、交通枢纽、屯田商贸聚落、古人类遗址聚落六类。靳宝分析永定河流域的古城发展高潮期在西汉和明代,并就加强各地区资源整合与联动工作机制提出了建议。郑永华与赵雅丽关注了北京地区古村落的民间信仰问题。郑永华以爨底下村为例,分析了民间信仰在地方区划中的分布;赵雅丽对清代京师古村落中的圣神庙进行了分析。章永俊对西周燕国的手工业发展进行了研究,董焱探讨了北京成为都城后对古村落发展影响。在站博士后陈光鑫与李诚分别研究了甲骨卜辞中的古村落材料与晚清民国宛平、大兴二县的治所迁移与县界变动问题。
本届“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共有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朋友120余人与会。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为国内古村镇保护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由我院开拓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已经得到各地越来越多学者的参与。
会前,周航副院长与历史所同事还共同参加了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古村落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周航副院长致辞表示祝贺。
(历史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