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中译本订正
美国康奈尔大学(conell universty)东亚中心主任耿德华(e.gunn)教授的学术著作《被冷落的缪斯??抗战时期的上海北京文学》( unwelcome muse:chinese literature in shanghai and peking,1937-1945,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终于由新星出版社出版了(2006年8月)。9月上旬收到样书之后,我发现一些本应避免的技术性差错,特作一初步订正如下。
1、中译本原作者《前言》第1页倒数第2行、正文第196页倒数第6行、第318页第8行中的“范仲云”,应为“樊仲云”。
2、《前言》第1页倒数第1行中的“刘以”,应为“刘以鬯”。
3、《前言》第2页第1行中的“丁贾淑(音译)”,应为“丁嘉树”。
4、《前言》第2页第2行中的“黄君栋(音译)”,应为“黄俊东”。
5、中译本正文第37页脚注③中的“k. c. 张”,应为“张光直”。
6、第42页脚注①中的“于冰冠(音译)”,原文为“ping-kuen yü”。
7、第56页引文第3行、第319页倒数第9行中的“潘汉兴(音译)”,以及第57页第1行中的“潘汉兴”,原文为“p’an han-hsing”、“p’an”。
8、第173页脚注②中的“赵丛:《三十年代文坛点将录》(音译)”,应为“赵聪:《三十年代文坛点将录》”。
9、第184页引文第1行、第318页倒数第1行中的“孔宪章(音译)”,原文为“k’ung hsien-chang”。
10、第187页脚注②中的“白元的译文,见卷本”,应为“白之的译文,见两卷本”。
11、第196页脚注⑤中的“李霁(音译)”,应为“李济”。
12、第265页脚注①中的“夏志清的《夏济安对中国俗文学的看法》(意译)”,应为“夏志清辑录《夏济安对中国俗文学的看法》”。
13、第297页脚注①中的“丹尼斯?丁庞?胡(音译)”,应为“胡定邦”。
14、第322页倒数第19行中的“《阿晓的秋叹》(音译)”,应为“《阿晓悲秋》”。
该书出版联系周期之漫长以及联系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参见拙文《一本书 一个人 一个时代??〈被冷落的缪斯〉译后记》(《北京社会科学报》2006年第9期,2006年6月1日),这里不再赘述。交出版社审查的是第三遍手抄稿。就像当年耿德华进行这项研究时还不能来大陆一样,在我着手翻译这部书的时候,海外资料还无处可寻。于是译稿中就有了一些“音译”。而到了现在这个时代,“音译”大多数是能避免的。由于仓促把原稿及原作快递给出版社,我计划在看校样时再做订正。在邮件联系的过程中,我曾表达这一愿望。或许是邮路有误,或许是6至8月我接连外出重庆西南大学、俄罗斯、新疆、吉林延边大学,联系不便,最终没有看到校样。“音译”及一些差错留了下来。责任在我。其实,尽管开始时不知道是否能够有幸纳入出版计划,这项工作都应在交稿前做。在这里,谨向原作者和读者致歉。同时,也向毅然接受本书稿的出版社致歉。此外,原作书名大意是“被冷落的缪斯-1937至1945年上海北京的中国文学”,中译本出版时改为《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这不算离谱,特别是就该书的学术史意义而言。且有利于中译本的发行。不过,我的后记中出现的《被冷落的缪斯-抗战时期的上海北京文学》字样被改了过来,而在我撰写的长篇《译者序》中,却被疏忽了,显得有些不统一。借此机会一并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