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 学者介绍 > 骨干人才 > 研究员 > 2009年 > 缪青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凯发官网入口

该评述见   中国社会学网 
           湖南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年会分论坛公民文化、社会治理、都市软实力评述
 
缪青
 
    在2010年7月中国社会学年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缪青博士主持召开了年会分论坛 “公民文化、社会治理、都市软实力”,参与论坛的有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和院所的学者。

公民文化论坛的适时举办, 以及汇聚在公民文化论文集中的文章,很好地展示了中国城市和社区公共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讨论涉及城市和社区治理、救灾、志愿者、社会组织发育、行业协会、专业人士、社会创新、大学生的参与素质等等。与会者一致认为,旧有的熟人社会、单位社会的分析框架已无力解读上述新现象,公民文化作为新理论框架对于社会研究以及社会治理的影响是深远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研究项目组来承办论坛本身就是年会的一项制度创新,相比之下,传统的做法是局限于单位制来设置论坛,这应当感谢年会组织者的创新意识和出色努力。这一超越传统的做法是否带有一点公民文化的意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制度显然会带来多样性,有利于催生更多的有潜力和创意的研究,从而增进社会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力。
总的说来,公民文化论坛在以下四个方面凸显了理论创新::
 
第一是明确将公民文化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主题、特别是创设本土的理论构架来解读中国城市和社区公共生活的新现象

在21世纪的中国社会,公民和公民参与开始成为流行话语。面对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基层治理的诸多新现象,乡土社会和单位社会的本土分析构架已经不够了。本论坛推出了公民文化的新构架,在参与式治理的广阔视野下讨论城市治理、社区自治、社会组织、后单位社会,以及社会创新和城市竞争力等问题。
    讨论聚焦在公民参与氛围的形成,凸显了公民交往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熟人交往的新群体习俗和交往格局。指出了新现象反映了科技工商社会和公共生活对社会成员的新要求。
 
第二是倡导了研究范式转换,在参与式研究和行动研究的视野下直面社会问题,特别是讨论公民参与对于解决改革深水区问题的重大作用

本论坛强调了公民论说不仅是一种知识和价值体系,而且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机制。进而提出了要站在社会创新和城市竞争力的高度来讨论公民参与,并强调了新观念要能转换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学研究走向规范化和关注量的研究,区割于结构描述和量化分析的 “技术旨趣”,强调在结构变革和社会干预中分析社会的行动研究,应当并正在成为转型社会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
当我们在公民文化新构架下讨论社会治理的新需求,讨论分享式发展、收入差距和权力制衡等等难题时,似乎都不能不触碰到那个历史周期率的话题 (源自毛泽东与黄炎培有关民主新路的讨论) 。正是在直面这些重大的发展问题上,公民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澄明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社会基础: 这包括一系列精确的制度设计以及公民参与氛围的形成。 不仅如此,这一 “人人起来负责”的氛围,也即制度化的公民参与也是塑造一个好政府、避免“人亡政息”的社会基础。
 
第三是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公民理论是对传统贵民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论坛的讨论彰显了中国文化对于公民知识传统有着重要贡献,强调即便在古典治理思想中也并非白纸一张。例如,在先秦时代中国思想家就提出了 “民为邦本” 、“无为而治” 等等思想,这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已经有一些研究谈到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的启蒙运动有启发。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中国发展也有帮助。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里面就有传统的印迹。
在对善治的解读上,公民文化对 “民为邦本” 的现代诠释显然放在了“民治才能民有”一边,这与古典治理对民本的解读强调 “拥戴明君才能民有”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可见,在一个“治本”的意义上谈论走向善治和跳出历史周期率,有赖于不断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和一大批具有公共精神和能自我治理的公民。
 
第四是积极践行中国道路的研究旨趣,在构建中国版公民论说的同时提出了与西方公民理论平等对话的思考

论坛着眼于公民文化的本土资源,有创意地强调了中国文化在公民知识的谱系中的贡献,批判性地指出了公民主题上西方中心论的偏颇 -- 在公民知识的源流论说中带有一种源头遮蔽,看不到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显而易见,对新需求的检视提出了公民理论的创新要求。本论坛所展示的公共生活参与的诸多新现象和新经验,一方面表达了公民文化作为新理论视野所看到的现代性,另一方面在彰显中国版的公民论说的同时,很自然地推出了与西方理论平等对话的诉求。例如,有学者已经指出光批评西方中心论是不够的,理论创新有“破” 也要有 “立”。这包括在开放地吸收国外公民参与的理论和经验的同时,还要梳理公民概念的文化谱系和构建体系,例如,”公民文化” 作为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延展性的理念就是构建中国本土理论构架的一个生长点。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成熟程度是与其公民文化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的。伴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富裕以及中国发展道路在世界的影响力增长,公民文化研究对于中国现代文明的重要性将日渐展现。 例如,本论坛就已经明确指出 参与氛围的形成不仅是一种方法和制度促使公民介入到信息分享、目标和政策确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发展战略用来推进社会公正并使人们能够分享改革和社会富裕的成果。而这正是对“民治才能民有”以及善治的核心解读”。
与此同时,还应当前瞻性地看到,在这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机会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的。在展示中国城市和社区公共生活的新理论和经验的同时,与国外同行展开日益增多的对话势在必行。公民文化论坛的举办以及新理论框架的推出为这一对话走向高水平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与此同时,当日益增多的研究汇聚在新理论视野下来思考发展和善治,需要梳理和细化分析的问题依然有很多,诸如后单位社会的新交往格局、中国现代文明的新结构、中国版公民论说的特点、以及参与氛围如何来解决变革和持续创新的一些难题等等。
 
坛    主:缪青
主办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公民文化和社会治理项目组
论坛时间:2010年7月25日
论坛地点:华旗饭店国际会议中心309会议室
 
一、入选论文
1、缪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为什么要研究公民文化?
   ——公民参与的氛围与善治
   附录:参与式治理过程中的公民性
 
2、郭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民间公益机构在512地震及灾后重建中的角色与行动
 
3、江华(温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国进民退”、产业重组与民间商会参与
   ——zcipa参与山西煤改的个案研究
 
4、周岚(清华大学博士后)
   保卫798——空间建构的社会参与研究
 
5、邓子纲(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章辉美(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公民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
 
6、刘杰(吉林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田毅鹏(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困境分析
 
7、闵学勤(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区冲突:公民性建构的路径依赖
   ——以五大城市为例
 
8、郭剑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讲师)
   从社会资本建设到参与式治理
   ——中国社会治理变迁研究
 
9、方爱清(江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志愿文化:构建和谐社区的新支点
   ——武汉百步亭社区志愿文化创建调查
 
10、王存芳(山东巨野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公民生活与公共生活
 
11、唐梅(博士研究生)
   转制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m社区为例
 
12、陈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讲师)
   从听证会到恳谈会
   ——关于构建理想型社区中介组织的一个个案研究
 
13、陈江岚(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保障公众权利 提高公众参与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效果的跟踪调查
 
14、周书焕(河南工程学院讲师)
   民主意识与公民文化
   ——对《乌合之众》的反思
 
15、李晓南(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解构、游戏与再创造
   ——作为一种粉丝文化现象的同人写作
 
16、徐祖荣(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困境与出路: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思考
   ——基于杭州的研究
 
17、刘栋明(北华大学助教)
   后单位时期,城市社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以吉林市汉阳社区为研究个案
 
18、周佳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城市居民社区感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实证调查
 
19、王媛媛(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利用网络优势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20、曹卫玲(黄淮学院社会科学系)
   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刍议
   ——兼论对公民素质的意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