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侵略西藏史实
梁劲泰 李碧宪
(之八)英俄对西藏的争夺
英俄的角逐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于清帝国的日益腐朽和没落,而处于崩溃的边缘,西藏实际上处于英国和俄国的两大世界帝国的威胁之下,两个帝国都想要将西藏置于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
英帝国此时正处于鼎盛时期,其殖民地跨越全球,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在这些殖民地中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1815年至1816年尼泊尔被征服,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835年大吉岭被吞并;1856年克什米尔和拉达克被吞并;不久锡金和不丹成为保护国;阿萨姆于1886年被吞并入印度。
沙俄在争夺上,相对地是个后起者,为了弥补失去的机会,便迅速地在东面向太平洋扩张,而东面的扩张是有限的;于是便南面向英属地边境推进,将注意力转移到蒙古和中亚。1900年俄国吞并了伊朗以北和阿富汗以北的整个中亚,还修了一条南至塔什干的铁路。
俄国此时的“前进政策”是设法阻止英国的扩张。有一位俄国的将军作过一个很好的概括,他说:“俄国在中亚是强者,英国在印度是弱者,…英国的势力应在欧洲。”英俄之间在中亚的角逐也随之展开,这就表现为1841年和1880年英国与阿富汗的两次战争。西藏就成了伦敦与圣彼得堡之间争夺世界霸权中的一个小卒。
1872年,沙俄上校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和罗布洛夫斯基两人经新疆的北部进入西藏那曲的藏北草原。试图从那里进入拉萨,在路上还与当地藏人发生三次冲突,并且野蛮行凶,打死了三、四十人。但最终在距离拉萨150英里的地方被阻挡住了。
以后俄国对西藏的渗透主要是通过宗教关系进行的,由于藏传佛教向北传播到了外蒙古及俄国的布里亚特地区,因此俄国便通过唐古特与布里亚特佛教徒与西藏拉萨之间进行联系。俄国通过对外蒙古哲布尊丹巴的关系,借外蒙地区200多名青年来西藏三大寺及札什伦布寺剃发披袈的机会,安插了自己的间谍。
神秘人物德尔智
在外蒙来的这些佛教徒中,其中有一个神秘人物就是阿旺?德尔智,他是布里亚特蒙古人,他有许多名字:在俄译中叫多吉也夫;蒙古的名字叫多吉依;到西藏後又改名为罗桑阿旺;在英译中称为德尔智布;汉译中称德尔智。
在英文的《多吉依传略》一书中记载:“公元1871年,多吉依时年25岁,即来到西藏,并到哲蚌寺削发为僧。年满35岁时成为该寺大师。此时他已精通各个方面的学科,特别是对于诸法性相更是练达精通。”
“公元1898年,他年近52岁时开始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份。他不仅干预制造了许多涉外事件,使他的名字传遍了加尔各答、圣彼得堡等世界各地。”
1898年,德尔智为佛学院募集资金的名义访问欧洲和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当俄罗斯的有关大臣得知这一消息後,与他进行秘密磋商後,任命他为沙俄驻拉萨代表。德尔智实际上是受过训练的俄国情报机关的特务。
德尔智劝告达赖喇嘛说:“中国是您的主人,但他现在变成空了心的禾秸,已被英国人所征服。因此不能依赖中国,而英国心狠手辣,又信奉耶稣教,因此不会景仰您的教。甚至会灭除西藏的佛教承传的。而俄国的势力在天下无敌,如能联俄,不仅能克制英人,俄皇也能改信你的教,全俄人民会拜倒在观音菩萨门下,成为佛教信徒。”
1900年达赖向清朝皇帝要求财政军火的援助遭到“驳斥”以後,乃秘密派遣大卓尼同德尔智前往俄国,携有达赖致沙皇的亲笔信,达赖的信称沙皇为“护法皇帝”。
这时的达赖正处于困境,一方面英国兵临藏边,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向英国屈服,不支持西藏人民进行反抗。西藏的危亡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情况下,达赖便误认为可以依靠俄国的力量去抵抗英国的侵略。
(之九)英国的侵略政策
俄国势力扩张的消息
在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于1898年冬出任印度总督以前,英国对外政策的决策者对于西藏还只是作为打通对华贸易道路的一部分来理解的。然而到了1899年,这一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由于担忧俄国对于西藏的侵略而引起的。
当时甚至有这样一个谣言,说中俄之间有一个秘密条约,在这个条约里,俄国保证中国的领土完整,以换取俄国在西藏、蒙古和新疆的自由行动权。这一说法引起了伦敦的不安。寇松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去说服英国政府对西藏采取强硬行动的,要求抢在俄国之前去控制西藏。
另外关于德尔智的情况也陆续传来,而且是来自俄国的报刊。在荣赫鹏的《英国侵略西藏史》一书中载称:
“俄历1900年10月2日(西历15日),《圣彼得堡日报》政府公布栏宣布俄皇接见一外宾,名德尔智,其人通常称道为西藏达赖喇第一玄学宗师者也。”"1901年7月12日之《奥德萨(odessa)时报》:据云奥德萨将以是日欢迎西藏达赖喇嘛特派之使节,该特使一行顷正驰赴圣彼得堡,携有外交之重要训令,领袖使臣为德尔智氏,其主要目的,为谋与俄国亲善,并增进友好关系,……又关于讨论在俄京圣彼得堡设立西藏永久使馆,期与俄国保持良好关系。”
寇松的意图
而此时的英国人却连与拉萨打交道的机会都没有,而且事先竟对俄国与西藏的接触一无所知,这也使英国感到大为恼火。
寇松的意图完全代表了英国在1899年至1904年对于西藏的政策。他力主在亚洲以借口俄国的威胁来推行侵略政策。他的思想可以用以下两段话来概括:
“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是一种虚构,一种政治上的装模作样。”
“如果我们在西藏无所作为,不到十年俄国就会试图建立一个保护国。无论如何在一定时间内,可能还不会构成一种军事危险,但将是一种政治危险。对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则会构成一种实际危险的结果……我们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的前进,阻止西藏成为俄国的保护国。”
英国的打算可以归结为两点:1、认为中国越来越没有能力来控制西藏,这就需要来填补这一政治真空,英国实际上是不相信西藏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而存在。2、英国也正确地判断了俄国不可能对印度构成军事威胁。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势及漫长的供应线,俄国的入侵是不可能的,但是俄国的影响可能危及英国的权力、威望和利益。
出于这样的考虑,寇松便得出结论说,只要派遣一个英国官员和卫队长期驻扎拉萨,以保护伦敦和加尔各答的利益,他就能够使英国实现支配西藏的目的,由此便开始了战争的准备。
干坝宗会议
1902年,英人在查界的借口下派兵侵入了西藏南部的干坝宗(亦称作康巴宗,系班禅所属地区),作出大举向西藏进行武装侵略之试探。
1903年4月16日英印政府向清朝政府建议,在西藏的干坝宗进行中英谈判,以解决“定界”和“游牧”问题。英方的谈判代表为荣赫鹏(young husband)上校,另外还有“卫队”200人。英军于1903年7月7月越过边界,侵占了康巴宗要塞。荣赫鹏也在7月18日到达那里,等待驻藏大臣及西藏代表。
驻藏大臣派了何光燮,西藏噶厦政府派出了两名低级官员,前去康巴宗。他们到达後都劝阻英国人不要越过边境。中国与西藏的立场始终是明确的:在英国军队非法占领中国西藏领土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谈判。但英方对此毫不让步,坚持要在康巴宗进行谈判。双方立即形成僵局。
(之十)第二次侵藏战争
陷入僵局的会议
干坝宗会议陷入僵局後,便毫无进展。英方荣赫鹏时而提出这个要求,时而提出那个要求,不过是为了达到这样的企图:1、将一切责任推到中方身上。2、故意制造纠纷来证明他的观点,即非以武力不能解决问题。以此来取得英国政府批准进兵计划。
最後,连驻藏大臣的代表何光燮也看出其真正意图了,他说:“此次荣赫鹏之意,又将借题发挥,种种为难,思之实无抗救良法。”然而他竟称病返回拉萨,一走了之。会谈继续陷于僵局。
单方面要求召开一个三方会议,事前没有受到挑衅就入侵一个主权国家,後来又没有人出来协商,这就把英国置于一种非常难堪的境地。英国人碰了一鼻子灰:但他们若就此罢手就等于承认自己错了??这是不能容忍的结局。
寇松的欺骗手段
在印度的总督寇松这时开始挺而走险了,采取了极不老实的撒谎骗人的手段,在向大英政府提出不得不进攻西藏时,编造了下列理由:1、以所谓两个为英国从事谍报活动的锡金人在日喀则被捕後拷打致死的传闻,唆使入侵拉萨。(事实上,两个可疑的锡金人在监狱受到很好的待遇,随後获释。)2、达赖喇嘛虽然同意在干坝宗举行会议,但西藏代表拒绝与英使谈判。(事实上是荣赫鹏不撤兵,不承认西藏代表。)3、中国方面尚未派遣有适当地位的代表。(此纯属刁难。)4、中国方面遇事迁延不决。
与此同时在康巴宗的荣赫鹏无计可施,除了等待进一步指示外,无所作为。冬天正在到来,英军只得在1903年10月自动从康巴宗撤退,荣赫鹏本人也在11月返回印度与总督寇松商议进兵西藏的计划。
伦敦的巴尔福(arthur james balfour)内阁于10月1日覆电批准占领春丕谷,如果谈判没有结果,侵略军可以挺进到江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指示,而荣赫鹏的目标就是要打到拉萨。
组织侵略部队
得到伦敦的指示後,寇松与荣赫鹏急不可待,立即组织人员,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组成侵略西藏的远征军。荣赫鹏自述说“此时集合之实力,计来自皇家炮队之七号山炮二尊,诺福尔克联队附属之麦格沁炮队一分队,廓尔喀第八队七磅大炮二尊,工兵第二连半连,锡金工兵二十三队之工兵八连,廓尔喀第八队中拨来六连,加以战地医院,战地工程队,军火纵队,及电信、测量各部悉附属焉。而麦克唐纳率领士兵一千一百五十名,大炮麦格沁炮各四尊之第一纵队。”有人曾计算过这次远征每天需要18,182公斤(40,000磅)的供应和弹药,要由10,000名苦力及数千驮畜来进行运输。
名义上这却是由一支军事护卫队护送的“纯粹的商务使团”。它的正式名称为“西藏边境使团”,荣赫鹏在职务上仅仅是“使团”的头头,“西藏军事卫队”则由j?r?l麦克唐纳上校率领。
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後,于1903年12月10日全部集结于隆吐地方,12月12日越过哲拉普列界岭,侵入西藏境内的亚东地方,开始了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
英军在侵略过程中开始未遇到抵抗。1904年1月4日,英军攻占春丕,6日攻占帕里。1月12日藏军莱丁色代本(代本,藏军军职,率领500人的头目)、郎色林代本、吉甫代本和三大寺代表曾和荣赫鹏会谈,提出英军须退回亚东再开谈判,荣拒绝了这个要求,决意进军。2月7日西藏代表又与英军谈判,但仍无结果。
此时西藏各地也开始集结兵力,来自康区雪、达、洛、芒尔、左、桑、日、恰布、巴等地的民兵和志愿兵,以及塔工八宗、前藏七宗、山南十八宗、那仓六部落、藏北四部民兵和志愿兵约3000多人集合在帕里一带,准备迎击侵略者。
(之十一)著名的江孜保卫战
曲眉仙角的屠杀
1904年3月31日英军在戛吾的曲眉仙角地方与藏军遭遇。此时藏军一字排开,筑了一个围墙,截断大路。
英军向曲眉仙角藏军阵地挺进,至围墙附近地带时,藏军正副指挥莱丁色和郎色林代本又出阵地和英军谈判。荣赫鹏竟要求他们说:既然要谈判,双方必须停火,藏军竟然老实地将土枪的火绳熄灭,这就等于在英军面前解除了武装。
这时,英军一方面佯装谈判,把藏军的正副指挥拖住,另一方面由麦克唐纳从背后包抄,并架设机枪。当英军三面包围形成後,麦克唐纳则下令要英军迫近并要求藏军缴械,于是锡克兵、廓尔喀兵即跃入藏军中抢夺藏军武器,双方争夺起来,勒丁代本此时开枪击毙一名英兵。
英军军官立即下令开火,一时机枪密集扫射藏军,开始了一场大屠杀,藏军当场伤亡七百余人,大败。荣赫鹏自己回忆道:“……墙後之藏人挤作一团,有似羊群,……另一方我之麦格沁机枪与大炮已向彼等瞄准,相距不过二百码,……数秒钟后,我之来复枪与大炮已将彼乌合之众扫射无馀,拉萨将军(代本)本人开始即被杀死,数分钟后全部工作告竣,平原遍处皆藏人尸首。”
英军趁机进攻戛吾,经血战後藏军又伤亡七百余人后撤走。此次战役,英军伤军官二人,士兵伤亡十三人;藏军代本死二人,士兵死伤约一千四百余人。
对江孜的争夺
英军占领戛吾後,即继续向江孜前进。在途中不断遭受到藏军的抵抗。
4月11日,英军占领江孜。此时江孜并无守军,英军破坏了江孜宗的宗政府,并在江孜大肆掠夺,抢去近百吨的粮食和几吨火药。随後扎营于江孜帕拉村附近年楚河边的江洛林卡内,同时荣赫鹏让麦克唐纳返回春丕,筹划进攻拉萨的後勤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西藏各地民兵又集结起一万人左右,包围了江孜。5月3日,藏军一千多人突然袭击江洛林卡荣赫鹏营地,驻守英军险些全部被歼。藏军收复柏拉村,进驻宗政府,并控制了整个江孜。英军处于被围状态。
5月7日,布兰德带兵赶回江孜,但被围情况仍未改善。5月24日,增援英军由春丕赶到,26日用炸药攻打帕拉村,英军重新占领帕拉村。
荣赫鹏看到被包围的形势仍未被打开,又担心藏军攻击他的沿途兵站,切断供应线。于6月5日带领四十骑兵冲出重围,逃回春丕。
6月13日荣赫鹏与麦克唐纳带领增援兵队离开春丕,23日赶到江孜,28日占领了江孜往日喀则方向的则城寺,此时英军已有了江洛林卡、帕拉村、则城寺三个据点,形成了对江孜的反包围的有利形势。
7月3日,荣赫鹏提出最後通谍,限藏军在7月5日正午撤出江孜宗政府,若过期则采取军事行动。
江孜保卫战
7月5日下午二时,英军分三路向宗政府进攻,但此次保卫江孜宗的藏军异常顽强。当日英军竟未攻下,次日英军用大炮轰击,直到下午四时始轰出一个缺口,由廓尔喀兵率先冲锋,与藏军展开白刃战,始占领宗政府。
在江孜战役中,藏族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勇,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些民歌;“阿达工布勇士,砍落英军头颅,淌出鲜红血浆,染遍乃宁寺。”(注:指藏军对乃宁寺的英军进行的袭击,在此次袭击中,英军伤亡惨重。)另一个民歌是“山鸡逃回山上,洋人跳入河中;骁勇善战藏军,洋人剁成两半。”(注:这是指藏军一千多人突然袭击江洛林卡的英军营地时,一些英兵被迫跳入年楚河中的情况。)
7月14日英军由江孜动身向拉萨进军。25日抵雅鲁藏布江边,藏军竟未毁船,使得英军于31日全部渡江。英军于1904年8月3日占领拉萨。
(之十二)英军占领拉萨
陷入困境
侵略军于1904年8月2日抵达拉萨近郊。这时荣赫鹏才发现形势比自己想象的复杂的多,那里既没有想象中的俄国人,而且达赖喇嘛也已经逃离了西藏首府。“当我向拉萨进发时,他令人十分不快的走了。”荣赫鹏自己回忆说。驻藏大臣没有军队,因此也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他与谁来进行谈判呢?他曾想追踪达赖,但没有人向他泄露其外逃的路线。
自负的荣赫鹏气急败坏,竟指责藏人“初时胆大如狮,後忽胆小如鼠。”“彼藏人为极端顽固桀傲之民族,凡深知其习性者(如中国人,不丹人,及尼泊尔人)皆能言云。”
他还认为这是佛教造成的结果,“此种思想实不无危险性,盖一方面可使民族向上,同时亦可使民族堕落也。一民族有用之热情与精力,宜使之充分发展者,每因佛法之催眠,化有用为无用。民族活动性与责任心亦因麻醉作用而变为苟且偷安,自暴自弃,此尤佛教之最大流弊也。”
《拉萨条约》
这时荣赫鹏与麦克唐纳的分歧也扩大了,麦克唐纳主张立即返回印度,最迟不能超过9月15日;而荣赫鹏感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就这样两手空空的回印度是说不过去的。于是他单方面起草了一个条约,在1904年9月7日由摄政甘丹池巴活佛和他能集合起来的一些官员作为一个特别政府在布达拉宫签字。
条约规定亚东、江孜和噶托克为商埠;向西藏勒索大量的赔款;规定西藏承认锡金和西藏的边界;确立限制西藏与任何“外国”谈判的权力;确认英国在江孜的商务代办可以随时至拉萨旅行。条约的整个目的都在使西藏变成英帝国的一个附属国。荣赫鹏起草的条约显然是超过了他的权限。
驻藏大臣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其他参加签约者实际上都是没有权力的。条约的内容实际上也是无法执行的。条约签署後,英国侵略军1904年9月23日离开拉萨。
掠夺文物
英军从拉萨撤走时,劫去了西藏的许多贵重文物。据侵略军的头目麦克唐纳自己回忆说:“1905年1月,我因有特别任务,被派到加尔各答担任分类编订图书及珍贵物品目录工作。这些东西就是我同威德尔大佐在西藏搜集的(实为抢劫的),件数之多,须有四百多驮子才能驮运。里边包含有许多珍贵而稀罕的喇嘛书籍、神象、宗教作品、盔甲、武器、图画、瓷皿等物。”(注:此文引自麦克唐纳著:《旅藏二十年》第26页,孙梅生、黄次晋译,商务版,民国二十五年出版)
1905年底,英国自由党上台,开始调整对华关系,1906年元月中国政府的代表唐绍仪乘此机会提出与英政府谈判,英国政府的西藏问题上作了一定的让步,于1906年4月27日终于签订了北京条约。在这个条约中,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了“除中国独能享受外,不许他国国家及他国人民享受”的权利。当然中国也承认了拉萨条约,但是将其作为附约,同意支付1904年的西藏赔款及英国的一些要求。
伦敦的英国当局认为荣赫鹏的侵略虽被证明在军事上是成功的,但在政治上却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次胜利虽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pyrrhic victory),但并没有达到英帝国主义的真正目的。伦敦对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後悔了,其後只好用了几年的时间去重新调整他们对西藏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