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凯发官网入口-ag凯发k8国际 > 学者介绍 > 骨干人才 > 副研究员 > 2009年之前 > 梁劲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凯发官网入口

后藏游踪

 

梁劲泰

 

(发表于香港《大公报》1985年7月27日至8月5日)

(发表于香港《广角镜》1985年第2期)

 

(之六)强盛一时的萨迦派

 

我们乘吉普单离开日喀则,向西南驰行六十公里,便来到萨迦县境。这里是一个河谷谷口,地形相当特别。谷口上面是一片广阔的地形,不远处便有两座对峙的山峰锁住谷腰,山峰后面又是一片平原,再过十余里,又有两峰锁谷。这个形状彷佛是一个平放的花瓶,看上去很有意思。

 

以萨迦寺为中心的萨迦教派,是西藏佛教中著名的五大教派之一,形成于十一世纪,创始人为昆氏家族的贡觉杰布。萨迦派寺庙的围墙都涂上红色(象征文殊)、白色(象征观音)和黑色(象征金刚手菩萨)的三色花条作为标志,所以也被俗称为“花教”。

 

公元十二和十三世纪,是萨迦派的全盛的时期,其势力在西藏一度占居统治地位,称为萨迦王朝。当成吉思汗曾写信给萨迦派教主扎巴坚赞,奉示愿意皈依佛教。一二四七年该派教主萨班应成吉思汗之孙阔端的邀请前往凉州会面,双方达成了协议。从那时起,西藏就归顺了蒙古元朝,而西藏佛教也开始往蒙古地区传播。

 

著名的八思巴是萨班的侄儿,也是萨迦派第五世教主(法王)。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封为元朝国师(后封为帝师)兼领“总制院”事,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行政事务。后来八恩巴又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了蒙古新文字,也就是“八思巴蒙文”。

 

我们参观了萨迦寺。举目眺望,周围仍有宫殿连绵的遗址,虽是破壁残垣,但当年的规模尚依稀可见。目前的萨迦南寺看上去很像一座城堡,寺庙内外筑有两道围墙,高连九米,四面还有四个角楼,高十多米,可供巡逻之用。墙外还挖看一条护城河,但现在只能隐约看见遗迹。

 

寺内的喇嘛告诉我们,萨迦寺向来以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着称,多为宋、元时期的瓷器、织锦、佛像等。寺中墙上绘有一百多幅壁画和图案,都是元朝时的作品。他又说,萨迦寺内现藏有经书一万八千多部,一直保持得比较完好,许多珍贵文物基本上没有损失。他指着寺中所供的一个白色海螺说,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赠送的。该寺现有三十多位喇嘛,法王第二十六世现在印度。

 

(之七)米拉热巴与白教

 

在萨迦住了一夜之后,第二天出发前往樟木,中途经过拉孜和定日县,翻越了喜玛拉雅山。在喜玛拉雅山口过去不远的聂拉木县境内,经过了潘杰林寺,这所寺庙与西藏闻名的传奇人物米拉热巴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藏佛教历史上有许多教派,支系繁多,但主要的是五大教派:一是红教(宁玛派),祖师为莲花生,二是花教(萨迦派),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三是白教(噶举派),始祖是马尔巴与米拉热巴;这三个教派都已衰微或绝传。四是目前的黄教,即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教派,是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五是黑教,即是本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但后来也佛教化了。

 

噶举派的特点是师徒相承,口传身授,耳听心会,注重密法,不重经典。该派僧人修法时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它的创始人米拉热巴是一个传奇性的神秘人物,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

 

相传米拉热巴擅长巫术,有一次曾用巫术、咒语咒杀了三十五人,后来因为良心发现,便皈依佛门为僧。他长期居住在深山中静坐修行,功夫很深,只穿单衣就可过冬。他宣扬苦行、忍耐和顺从,在西藏的影向甚大,也被称为“西藏的孔子”。他传教的方式也很独特,是以唱歌来传授门徒的。米拉热巴因此也创造出了一种风格,现在出版的《道歌》集,就收集他在在十一世纪后期在广泛流传并且具有民歌形式的创作。

 

潘杰林寺修建在传说米拉热巴当年修行的山洞上,因为平常很少有人去,寺内的喇嘛一看见我们,便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参观,并介绍米拉热巴生活过的一些“遗迹”。主人告诉我们,一进寺门的一块岩石上面有米拉热巴的驴子留下的“蹄印”。米拉热巴修行的山洞看上去也很奇特,它座落在三个石块支撑着的一块巨石的下面。主人说这是由于米拉热巴用手托起了巨石,然后再往下垫进去了三块石头的缘故。

 

主人又说,该寺北面不远的山坡上有一股泉水,相传是由米拉热巴当年水囊中所漏出之水形成的。我们也上去看了一下,在周围几乎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山坡,的确从地下冒出了一股泉水,但是地面流不到十米之后,又流进了地下去了。泉水清凉明澈,泉边的小石更是玲珑可爱,我拣了几颗带回家中,至今还摆在我的案头。

 

(之八)翻越喜玛拉雅山

 

从西藏要前往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就必须翻越喜玛拉雅山脉。想到能够看到著名的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大家都非常兴奋。经过定日县一个边防哨卡之后,当地人告诉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往东南方向望去,就能够看见珠穆朗玛?o。那天气候不好,望过去只见一片云雾缭绕山间,竟未能看清楚“天下第一高峰”的真面目,真是可惜的很。

 

车子开过定日县不久,我们很快就看见了希夏邦马峰。这座山?o雄伟挺拔,好像一把宝剑,它的尖锋直刺青天,在阳光下峰峦白雪耀眼,变幻的云雾更增添了磅礴的气势。大家都被这雄奇的景色吸引住了,我们一行五人(包括藏族本地司机)一直不停地发出赞叹声。有一位朋友口齿不清,总是说不好“希夏邦马”四个字,不是说成“希希邦马”就是说成“希希马帮”,有一次竟然说成了“许大马棒”,这可是惹起大家没完没了的哄笑。

 

路过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处时,放眼看去,周围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在这里可以环顾到四面的地平在线白云翻滚,变化无穷,很是好看。遇了山口不久,我们才停下来就餐,稍作歇息。

 

从喜玛拉雅山口出发之后,车子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久便抵达边境的聂拉木县,这里基本上还是一派高原景象。过了聂拉木县,周围景色逐渐变化.只见山上的植被越来越多,最先是草丛,然后是灌木,最后就出现了高大的乔木。真像是变魔术那样,不到两个小时,我们便置身于江南一般的美景中了。

 

我们全然像做梦似的陶醉着。这里天气是阴雨霏霏,云雾缭绕,气候温和,草木丛生,处处奇花异草,宛若江南。车子继续下坡,在群峰中间盘旋着,向后面看我们似巳到达山脚,向前面看我们却又似在山巅,从旁边悬崖上飞流而下的瀑布,穿过薄薄的云霞,有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实在是太迷人了!

 

可惜我拙于文笔,无法描绘眼前的景色,想起南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一段描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急湍似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时,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樱成韵……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我认为这段文字来描写当前景色,毫无过份之处。

 

在梦一样的美景中,我们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樟木。

 

(之九)富有特色的边境小镇

 

樟木是一个坐落在山坡上的边境小镇,这个口岸过去被列为禁区,很少有人去过,由于是边境,还需要领取公安部门发的边境通行证。在樟木的街上就可望见对面山坡上的尼泊尔村庄,在上行走,也到处可以遇见尼泊尔人。五月间的西藏腹地仍然很寒冷,所以我们都穿着大衣、毛衣和毛裤,而这里的尼泊尔人却穿了单衣和短裤。市场上还可以看到尼泊尔出产的香蕉、芒果、西红柿、黄瓜、青椒、橘子等出售。

 

街上充满着异国情调,既有当地称为“绒巴”的尼泊尔人,还有以登山闻名的夏尔巴人,以及一些外国游客。街道两旁有两边设置政府机构,也有汉人、藏人、尼泊尔人开设的商店和饭馆。我们随便走进了一家尼泊尔饭馆去吃饭,设备相当简陋,墙上四壁糊满了旧报纸,各种文字的都有,我还发现糊有一张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用饭方式是西餐风格,每人一份,在一个大盘子放些煮土豆和米饭浇上汁。后来店主人听见我们说汉语,就又换上了碗和筷子。

 

樟木大约有四百多个夏尔巴人,主要集中住在一个名为立新乡的地方,藏语叫做“贡巴萨巴”。据说他们是藏族移民的后裔,他们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夏尔巴人除了从事农业之外,主要就是经商,充当西藏舆尼泊尔之间的商贩,可能由于气候的原因,这里的孩子长得很秀气,也很聪明,通常都会说汉语、藏语和尼泊尔语。达赖集团在边境外面办了一所学校,许多孩子都过去上学,所以他们的英文也讲得很好。樟木这边的学校办得差一些,经费及师资都有问题,当地负责人对此颇为担忧。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这里的藏族学校提供过专款,但我方没有接受,后来却转给了达赖集团面。

 

从樟木直下谷底,就是中尼边境的分界河。旧的界桥巳被大水冲毁,目前正在修建一座新桥,称为中尼友谊桥。我们到桥上走了走,却没有看见边防军和哨卡。桥梁施工的建筑队来自山东省,属于援外人员,粗工都是雇佣的尼泊尔人。桥的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建好,看上去是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拱形桥,与中尼公路浑然成为一体。

 

整条中尼公路开凿于峭壁之间,高山深谷,地形险峻,当年一些修路人员已为此项工程献出了生命。樟木镇还建有了一座烈士陵园,让他们在这里长眠,陵园正面有一座纪念碑,上有已故张国华将军的题字。

 

(之十)口岸的贸易及发展

 

一九六四年中尼公路修通后,才设立了樟木这个口岸,主要为了方便边民贸易。这里的贸易大都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到了一九八三年,贸易规模有所扩大,樟木口岸亦渐为人所知。

 

直到现在,这里的贸易方式还非常落后,通常在住户家中谈判成交,货物也常常堆放在家中的院子里。买卖谈成后,出口的货物就直接运往尼泊尔各地,进口的则运往日喀则、拉萨等城市。这样一来,在樟木的市场反而没有什么商品,除瓜果蔬菜等日常生活物品外,就看不到其它什么东西了。

 

但是近年来,樟木口岸贸易有所扩大,这与尼泊尔采取的经济政策有很大关系。尼泊尔现任首相昌德为了减少对印度的依赖,所以一面提高海上贸易的关税,另一面降低陆路贸易的关税降低,因而促进了中尼两方贸易的发展。在中尼双方的口岸贸易中,尼方处于逆差,其支付能力较弱,因此西藏当局打算从尼泊尔多进口一些大米供应后藏,这样也可以缓内地粮食运输的压力。

 

樟木口岸的旅游业看来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在街上常能见到外国游客,也曾看到一列车队驶遇,花花绿绿的车身上写着“马可.波罗”的字样。我们在友谊桥也遇到了一个美国人,从加德满都徒步走来,她还想徒步旅行到拉萨去,但没有得到允许准,后来我问了有关人员,他们说,每年都有一些这样的游客,但是因为我们这边的条件太差.无法保证安全,所以一般都拒绝了。

 

据了解,尼泊尔的年收入中约有百分之四十八来自旅游业,每年到尼泊尔旅游的人次约有十七、八万。由于尼泊尔的特殊地理条件,目前已经达到饱和程度。另外由于国外游客到尼泊尔旅游之后,只能由原路返回,即所谓“旅游死角”。现在西藏地区开放,游客则可以从尼泊尔转而进入西藏观光,因此西藏与尼泊尔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前景是很乐观的。假如西藏能够吸引三分之一到尼泊尔旅游的游客,那么每年就会有五、六万人经樟木口岸进入西藏。据统计,近几年内地到西藏旅游的游客也只是几千人左右,这样进行比较,可见口岸的旅游发展更是充满前途的。(全文完)

 

网站地图